“八文十错”,十一年如一日|李红良涉嫌造假续
编者按:
武汉大学在“长江学者”李红良造假嫌疑被公开披露后,再度组成调查组,并很快地于1月29日发布结论,认为“李红良团队不存在学术造假”。其中调查结论的第二点认为李红良有两篇文章出现了个别图的问题,一篇已发更正,而另一篇属于“编辑和校对问题”。
可有细心网友发现,已有八篇李红良的论文出现同样问题:用同样的图,号称是不一样的实验。而且时间跨度从2007年至2018年,在李红良做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论文中反复出现,似乎也不能都用编校问题或手下学生疏漏作为借口。该网友提出:“给李教授赠言:‘你八文十错,请认真作假’”。
武汉大学在最近这次调查中声称“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再次重申坚持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如今,李红良8篇论文出现同样问题被网友揭发,大家都拭目以待,希望知道:对于武汉大学来说,什么是“零容忍”。
撰文 | 叶无言
责编 | 李晓明
● ● ●
1月29日,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发布《关于李红良团队被举报学术不端的调查意见》。
然而,在此前,已有网友陆续指出李红良多篇文章存在图片问题。其中一份材料集中整理了从2007年至2018年的11年间,以李红良为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发表的八篇文章中存在十处错误。
►网友整理的“八文十错”图。
经本刊逐一核实,上述材料所指并非虚构,相关图片均存在于所对应的论文或者论文补充信息中。本文仅就其中五篇被期刊“更正”或“撤稿”,以及李红良课题组“主动自查”发现错误并试图更正的问题,按照时间整理如下。
频繁的“更正”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李红良课题组论文已经被杂志发更正3次,另外课题组试图更正1次。
首先是此次被举报的论文之一(《靶向CFLAR改善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2017年2月20日在线发表,简称C文)前后被《自然医学》一年内发了两次《更正声明》。
其中的第一次与武汉大学“千人计划”专家霍文哲的举报有关。
2017年4月3日,霍文哲向《自然·医学》的编辑写信反映C论文的在线发表的补充信息中Western blots存在问题,并进一步列出了其中数据质量低劣和错误之处,表示“当我们重新查看文章中大量的Western blots数据时,我们为blots中的质量低劣和错误感到十分担忧”。
霍文哲还举出了C论文中一图重复使用(Western blots for Fig. 4c和Western blots for Fig. 7c),在Western blots for Fig. 7c中将NASH误写成了NAFLD,蛋白大小错位,Marker不明显,不一致等问题。
2017年4月24日,霍向《自然·医学》责任编辑Levinson Randy询问作者是否有回应。次日Randy回信称,作者(李红良)“已经做出回应而且我们满意他的解释”。霍进一步回信询问是否可以看到作者的回应,Randy没有再回信。
不过,霍与杂志的沟通也并非毫无成效。随后,《自然·医学》还是发出了一份《更正》,将Western blots for Fig. 4c中的关于p-MKK7的图做了替换。对照举报人提到的一些问题,可以发现,在随后的更正中,只是修改了一些杂志认为较为明显的错误。
►《自然·医学》针对C文发出的第一次更正。
没过多久,2017年7月26日,《自然·医学》刊出了第二次《更正声明》,这一次则是与李红良课题组2016年5月6日的50只食蟹猴周围四肢静脉注射实验有关。
在原始的2017年2月20日出版的文章中,李红良没有将这一实验放到实验方法中进行描述。而第二次《更正声明》称,“在最初发表的论文版本中,作者不小心将猴子实验7周之后的第二次AAV8-CFLAR(S1)注射的信息在在线方法部分遗漏了……”
►《自然·医学》针对C文发出的第二次更正。
霍文哲对此感到不可思议,“如此重要的有4人签名的50只猴的实验竟然给忘了,2篇文章里都忘记了!”
他还进一步指出,这个更正声明只针对C文,同期研究的另一篇文章(《多泡体调控蛋白Tmbim1通过靶向Tlr4的溶酶体降解改善小鼠和猴子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2017年5月8日在线发表,简称T文)由于也做了一样的5月6日的50只食蟹猴的周围四肢静脉注射实验,也应该更正才对。
尝试“自我更正”
在2017年7月26日《自然·医学》刊出对C文的第二次《更正声明》后,8月,李红良课题组试图更正另外一篇已发表了7年的文章。
这篇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的文章,出版日期为2010年8月,题目是Cellular FLICE-inhibitory protein protects against cardiac remodeling induced by angiotensin II in mice。最近在网络、微信等媒体流转、散发该文存在图片问题。李红良团队2018年1月23日通过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微博解释称,是他们“主动自查”后发现的问题,2017年8月29日向PNAS的编辑说明此事。截至目前,在PNAS官网尚未看到对其更正请求的回应。
“更正声明”也出错
就在李红良给PNAS编辑写信之后一天,也就是2017年8月30日,他的另外一篇文章被另一本杂志发了更正声明。
这是一篇于2012年发表在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杂志上的文章,题目是Disruption of mindin exacerbates cardiac hypertrophy and fibrosis。而且,经《知识分子》查证原论文,确实如前述材料指出的,这份《更正声明》居然也写错了,原论文中没有Fig. 3D。
►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杂志对李红良发表在2012年的一篇文章发出更正声明。
以上是发生在2017年的和李红良课题组有关的4次“更正”——被杂志发更正3次,试图自我更正1次。
在此之前,如前述材料指出的,2015年8月,李红良课题组还有一次“更正”。经《知识分子》查证,这是一篇于2014年10月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文章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9 is critical for neointima formation following vascular injury。
►李红良2014年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的文章于2015年8月1日被更正。
以上只是李红良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被发更正或主动请求发更正的纪录。
“撤稿”
再往前追溯,2009年李红良还经历过一次撤稿事件。
2009年7月,美国临床研究学会主办的《临床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声明撤销2008年3月发表在该刊的李红良为第一作者的文章(Curcumin prevents and reverses murine cardiac hypertrophy)。
撤稿理由是:“在准备论文文稿时,WGA免疫荧光染色的同一标本的不同视野被用来代表两个不同的治疗组(有两处,图2和图7);而且由于没有保存好实验记录,早期实验的一些原始数据也丢失了。所有作者都同意撤回该文;作者们为此造成的不便深表歉意”。
►《临床研究杂志》2009年7月声明撤销2008年3月发表在该刊的李红良为第一作者的文章。
经查证,李红良于2008年3月发表这篇被随后遭撤稿的论文时,单位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Division of Cardiology, Heart and Stroke/Richard Lewar Centre of Excellence, 当时他的导师Peter Liu是心脏和中风中心的主任。2008年11月,他即回到武汉,担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兼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
关乎科学的公信力
文章发表后被发更正显然不是无关紧要的问题。Cell杂志前主编Emilie Marcus在2014年的一篇社论中有直击要害的评价。
她说,“随着对实验如何操作和取样的阐释变得越来越清楚,编辑、作者和审稿人也能在文章发表前更好地辨别出错误并修正错误,从而减少刊发后的更正启事和文章撤回等。”
对于《更正启事》,Emilie Marcus评论道,“一份被更正启事充斥的科学文献是无法建立公信力的,更糟糕的是如果这些本来可以被避免的错误遍布全文,它们将葬送整个研究的可信度,而文章也不得不被撤回。”